那年冬天的风,裹着南方少见的寒意往骨头里钻,可我心里像揣着团火——那是对军营的热望。揣着这份滚烫,我走进了武警深圳市支队的营区。那段时光,像座炽热的熔炉,将我重塑,让我受益一生。但我今天想讲的是初入军营时关于馒头的一个故事。因为,它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一课。
军营的清晨总被训练场上的号子叫醒。天刚蒙蒙亮,高强度的战术训练就拉开了序幕。匍匐前进时,粗糙的碎石嵌进掌心,划开的口子渗着血珠,混着泥土,却没人喊疼。站军姿最是熬人,两小时必须纹丝不动,双腿仿佛被钉在地上,腿肚子像有无数根针在扎。射击训练时,枪管上挂着的水壶看似轻巧,却似有千斤重,麻木的双手几乎失去知觉。一天下来,浑身的骨头像散了架,肚子饿得咕咕叫,最盼望的就是饱餐一顿,好好享受食堂的烟火气。
记不清是集训第几天,收操的哨声划破夜空。我们拖着灌了铅的双腿,挪进食堂。一桶冒着热气、飘着米香的稀饭,一盆松软雪白的馒头,一碗脆爽可口的榨菜,在饥肠辘辘的我们眼中,就是世间最美味的珍馐。大家顾不上形象,馒头塞进嘴里囫囵吞下,稀饭的碗底都舔得干干净净,转眼间,食物便被一扫而空。
我们正要端着餐盘起身离开,一声严厉的呵斥在食堂炸响:“谁丢的馒头?站出来!”抬头一看,排长举着个从潲水桶里捞出来的馒头,眉头紧皱,脸涨得通红。刹那间,空气仿佛凝固,连呼吸都轻了。大家面面相觑,眼里满是不安。
排长再次厉声追问,回应他的只有更长久的沉默。过了一会儿,他的语气缓了些,却字字砸在我们的心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话不是嘴上说说的,这馒头不管是不小心掉的还是不喜欢吃扔的,都是糟践种地人的辛苦!”虽不知道是谁做的,但我们每个人都低着头,羞愧难当。
只见排长走到水龙头前,仔细地冲洗那个沾了污渍的馒头,毫不犹豫地放入口中。看着他缓缓咀嚼、咽下的样子,我的眼眶湿润了。这个简单的举动,比任何话都让人记牢。从那天起,馒头在我们心中有了不一样的分量。
往后去食堂,战友们打饭都格外注意,绝不贪多。饭桌上,也没有人咋咋呼呼了,都安安静静地吃,连掉在桌上的米粒都捡起来吃掉,餐盘里看不见一点剩饭剩菜。这成了和训练成绩一样让人在意的事情。战友们互相监督,让节俭逐渐成为自然的习惯,融入生活的每个细节。
时光飞逝,多年过去,这段经历依然清晰如昨。如今,我从事安全保卫工作,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每当孩子或者身边的人浪费食物时,我总会说起那年冬天关于那个馒头的故事。我知道,今天的日子好过了,很多人并不在乎那一两口馒头的浪费,但我还是觉得,那馒头里藏着理儿——是对食物的珍惜,对种地人汗水的尊重,对生活的敬畏。这质朴的道理在排长吃下馒头的那一刻,早就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馒头的故事,更是一堂人生之课,它教会我珍惜、感恩与敬畏,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始终坚守着这份宝贵的品质。
(罗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