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企业文化 文学天地 我与《红楼梦》
我与《红楼梦》20171105
       《红楼梦》是我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书籍,她伴我走过人生每段历程,无论走到哪里,她始终在我身边,是我一生的挚友!
        在儿时的记忆里,乡村娱乐很少。到了晚上,在老屋点上煤油灯,我坐在饭桌前写作业,父亲看他繁体字的古书,从《聊斋志异》、《镜花缘》、《三国演义》到《红楼梦》,书虽然破旧父亲总是看的很投入,有时会放下书本给我们讲上几段。父亲不在时我也会看看这些古本小说,特别是繁体的《红楼梦》,那时我还读小学,字还不识多少,诗词完全不理解,却已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开始喜欢上《红楼梦》。
       上中学时,初三课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让我真正理解了《红楼梦》的魅力,那“门子”讲述官场秘籍“护官符”,让我认识到封建社会黑暗和腐败。高中课文《林黛玉进贾府》那一段,让我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纯真爱情的羡慕。从那时起,我便一直想买一本简体字的《红楼梦》。
        1996年部队在部队养伤的日子,时间仿佛一下子就闲置了下来。 独自一人在团卫生队疗养,无聊孤寂的时光,让我想起一直期待看的《红楼梦》。我记得那是一年的春节,我用一周的时间阅读《红楼梦》,有时忘了白天和黑夜,不知疲倦连续看完了120回的《红楼梦》通行本,后来我将《红楼梦》文字中的诗词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让自己彻底进人《红楼梦》的世界。在智能手机的时代,我又通过手机重温87版电视剧红楼梦,再一次被那青春女孩的故事感动。近来,我又通过百家讲坛收看作家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让我慢慢理解《红楼梦》真实内涵,我发现自己都快成为一个红学迷, 走进红学的艺术世界。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人生无常,我感叹贾宝玉所经历的人世沧桑感。宝玉是个博爱多情的人,但他却见证了一次次无情的生离死别:给他以青春启蒙的秦可卿死了、好友秦钟死了、令宝玉心存愧疚的金钏投井自尽了、宝玉关照过的尤二姐吞金了、尤三姐自刎了、朋友柳湘莲冷遁了、抱屈的晴雯夭亡了、倔强的芳官出家了、二姐三妹出嫁了,甚至连他最心爱的林妹妹也魂归“离恨天”,弥漫在宝玉心中的悲哀充盈天地难以排解。最后,宝玉赖以生存的百年旺族无可避免地覆亡了,昔日的繁华荣耀一去不返。
       不同的年龄段的人对《红楼梦》有不同的理解,彼时我开始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红楼梦。1998年我来到深圳,开始自己的打工生活,其中失落多过收获,我对《红楼梦》有更多领悟和同感。在家的时候人人都说深圳好,可当自己面对打工生活,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艰辛,经历太多人生挫折。我的人生也已发生巨变,我最亲的亲人也一个个离我而去,我选择深圳发展,也失去温馨的亲情。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正如《红楼梦》说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我觉得不够准确。林黛玉不是喜散,而是怕散。因为怕散而怕聚。正如我每年探望我的母亲,母亲很少笑,既高兴我们回家团聚,又害怕分开,母亲总说:你走以后,我要好长一段时间适应过来。
       有人说读懂《红楼梦》就读懂人生,它自成一个世界,既丰富又复杂,既深邃又玄秘,包含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如今我在深圳打工20年,已经步入而立之年,每次翻阅《红楼梦》都能触动自己内心世界,合上手中的《红楼梦》,忍不住再看一遍。或者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吧,犹如一梦,美的让人不想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