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炊烟是童年最难忘的记忆,在外漂泊的岁月,好怀念哪些有炊烟的日子!
故乡的每一座瓦房的旁边,都有一根矗立的烟囱。早晨、午间、傍晚,每一根烟囱里都会飘出袅袅的炊烟,缓缓地向天空飘荡,村庄里到处都弥漫着柴草燃烧后的那种淡淡的、糊糊的气息。小时候,我常站在山坡上,把目光凝聚在村庄,就会看到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里冒出的青烟是多么的壮观。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让人无法忘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在我的印象中,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清晨的炊烟,淡淡的、蓝蓝的,在村庄的房舍、绿树上弥漫,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飘动的雾霭。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样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的愉悦。
中午,炊烟是回家的小憩。走在放学路上,我远远就能看见自家的炊烟。一阵一阵地突突直冒,袅袅升起。饭菜香吊起了我的食欲,紧接着便是一顿最美好的畅想。饱餐之后,大家又开始各奔东西,忙里忙外。白天的炊烟有些透明,和云在一起,你很难看清她的脸。长长的,一阵一阵直入天空,一眼望不到边际。
傍晚的炊烟,在我看来一种信号,炊烟飘起时,其实是在告诉田间劳作的家人,该回家了无论是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人,还是在山坡上放牛的孩童,看到自家烟囱里升起的袅袅炊烟,就知道是该回家吃饭的时间了,它是一种无声的召唤。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炊烟是劳累的归宿,田埂上、码头边、小路旁,乡亲们收起锄头、钉耙、扁担,一个个全都拖着疲惫回到家中。放下农具、放下书包,换下衣服、拾掇零碎。然后,一家人围在桌前,踏实地吃着,美美地聊着。
对我来说,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炊烟是一根绳子,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对于故乡炊烟刻骨铭心的怀念,更多是缘于母亲。因此,一想起炊烟,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做的美味。小时候我们家穷,家里买不起新鲜猪肉,因此,母亲常常买油炸的猪皮,用家乡柴火燃起炊烟,在饭上蒸猪皮,一人分一小份满足我们兄妹的馋嘴。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大鱼大肉不断,可我总觉得电饭锅、高压锅里做出的饭菜和炖出的肉没有乡下的土灶铁锅里做出的饭菜有味,故乡炊烟做出的饭那才是最美味的柴火饭。
长期在外的日子,我一直都很庆幸我所生长的那个小村还在,我家老屋还在,厨房还在。虽然偶尔见几次炊烟,但我还是十分开心,因为只要它在,我对故乡就会有种思念。而这种思念,则更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离家上学之后,我见炊烟的机会少了。只有在放寒暑假時候,我才能与它相伴。再后来,我远在深圳打工,我再也难以见它。如今,家里老屋厨房的灶膛还在,可是父亲母亲没了,炊烟没了。
当炊烟渐渐从乡村里消失的时候,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乡村城镇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大,那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飘出袅袅炊烟的景象只有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尽管如此,我依然是那样强烈地思念故乡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炊烟,它会让我想起童年难忘的岁月,想起我的父亲和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