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与年20210310


每当春节临近,乡情渐浓,中国人回家过年、打工的人流像候鸟一样迁徙, 一家团聚的日子就要到了。乡愁与生俱来,它勾起了游子思乡的情绪,但受到疫情的影响,国家提倡“就地过年”,我和大家一样,留深过年成了大多数游子的选择。今年是历年过年最热闹一年,到处挂着红红灯笼和国旗,我不禁回忆起小时候一家人感受过年的难忘时光。

童年的春节,在寒冬的季节开始。在我的家乡春节,年年少不了冻米糖,村里祠堂一下子热闹,爆米机师傅一早来到祠堂,家家准备好小米和柴火排队。小孩子们在祠堂里玩耍,喜欢听爆米机的放炮声,带着一股爆米花的清香,这时已经感觉到年味的到来。爆米机像一只黑色的蜗牛卧在祠堂的一角,爆米机师傅熟练地把大米粒倒进蜗牛的肚子里,顺便再捏进几粒糖精。接着他用鼓风机燃起大火,于是蜗牛便在火苗的跳跃中转了起来。一会儿,那白花花的、又酥又甜的爆米花就出炉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儿时的家清贫,父母要靠微薄的农业收入养活我们兄妹七人。每年的春节,父母亲依然做出让我们口馋过年的食品,年糕、冻米糖,炒花生,油炸薯片等等。

准备好新年食品,年就到了,我就跟着妈妈去距离村里地的乡里街道当街置年货,接着是买年画写春联。满街是人,挤得水泄不通地买年货。那时的年画也格外好看,我家老屋的门多,买的最多的是门神,老人们告诉我们,要说“请门神”,它可以为家人守门驱鬼。妈妈采购了布料,为全家每人做了一身新衣服。春联是过年少不了的,我们家兄弟五人,几个哥哥书法都很好,不但为自己家写春联,而且村里的邻居也会送来红纸请春联,内容都是祝福国泰民安、春满人间、恭喜发财等,期盼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又要忙碌好几天,满屋子摆的是红红的对联。

三十到了,我和大哥一起贴对联、贴年画,挂灯笼,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到了年三十,吃年饭是家家户户最重要的事。父亲用两张桌子拼在一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晚上压岁钱是一年最期盼的事,在外工作的哥哥姐姐们总会给我一笔压岁钱,主要留着新学年的学费,还有节余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看完央视春晚,当零点钟声敲响,年三十的爆竹此起彼伏,春节真的开始了。初一早上就出了这门进那门的拜年,每家一块糖一把瓜子是招待客人的礼物。老老少少都要穿戴一新,走路一见面:过年好,过年好!大家相互拜年,美在心里。

初二的大事是去舅舅家拜年。舅舅家住在镇上附近刘家村,三个舅舅分散住在村里。到了刘家村我总忘记舅舅家的路,大舅舅家在一片竹林中,走到竹林前才看到大舅舅家的院子。小时候,外婆已经不在了,在舅舅家拜年主要吃饭﹑喝酒,三个舅舅再加上几个表哥家,我们每个都去转一圈,一天下来天黑才能回家。

春节期间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元霄的民俗表演和舞龙表演,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锣鼓喧天,鞭炮阵阵,一群群小伙子打着赤膊,手里的九节鞭“刷刷”响,打出一块空地。一会儿是气功,一会儿是刀枪剑戟。接着是舞龙舞狮,还有彩莲船、打莲湘、蚌蚌精、十把扇子、高跷等等。我最爱看的是彩莲船后面的烧火婆,一个大男人穿着女人衣服,扎个鬏髻,脸上画得乱七八糟,拿着把破蒲扇,在艄公背后做着怪相,逗得人哈哈大笑。耍完了,我们就拿烟、酒、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

小时候的年味是甜美的,令人期待的,虽然家里穷,但是却是人生难忘的幸福时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年龄的增长,对过年似乎也没有感觉了。这也正说明国家富强了,人民的生活富足了,从物质上说日常生活和过年已没有太大区别,这得益于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

新年寄托着每一个游子对家人的眷恋、对团圆的执念。每个人都有特别的春节记忆。 199312月,我离开故乡去当兵,退伍后又到深圳打工,团聚越来越少。人生就是不断离别过程,如今爸爸,妈妈都走了,老家的亲人越来越少,一大家聚在一起守岁,吃年饭,听着除夕的鞭炮,那份温馨,已经成为过去。

由于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让今年的春节变得很特别。2020年春节,宅在家、云拜年成为许多人的过年记忆。2021年让健康成为春节的温馨底色,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就是春节的最好 礼物!不管你在哪儿,都别忘了给家人拜个年!

疫情终将过去,静待春暖花开。愿身在他乡坚守在一线和舍小家为大家的游子们心上有团圆,身边有温暖,就地过年,幸福不减!

(黄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