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黔西从一个县城变为了一个市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在这巨大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千千万万人的努力,离不开党的领导,更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是祖国的改革发展,使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丽,是无数默默付出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致富的人,是政策扶持,让家乡的发展有便利的条件,让家乡变得更加美好。
开发扶贫实验区,因地制宜发展,带领人民致富。黔西县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于1988年倡导建立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8县市之一,是毕节试验区的东大门,是民建中央的重点帮扶县。正是这样的政策,让一个个落后的村落,变为中国美丽乡村。理念是关键,教育要先行。扶贫的根本就是要先解决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思想,政府引进的特色农业园区,在当地首先就是建立一座学校,解决教育问题,并制定相关奖励政策,鼓励学生深造学习。要致富先修路,是我们常听的一句话,也真是这样,使一条条弯曲的土路变为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黔西位于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同期,雨量较充沛,所以物种非常丰富,不同区域政府引进不同的示范园区,把村民组织起来,发展特色农业,引回外出务工人员。
黔西是贵州的一座宝藏城市,不止物产资源丰富,这里还有着许许多多的矿产,主要是煤、铁、大理石、黏土等多种矿物,而且储量很大,在黔西市有煤炭70亿吨以上,所以这里也是西部大开发中西电东输最开始的地方。同时政府引进山东兖矿集团、河南永煤集团、中电投贵州金元集团等20多个省市的企业来黔西投资创业,建设了青龙煤矿、黔西电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黔西县不仅拥有很多的矿产资源,而且贵州处于阶梯交界处,所以当地蕴藏着的水能资源也是十分的丰富,水资源径流年总量约为7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丰富,这些资源的存在使得黔西市成为了贵州省“西电东送”的能源基地之一。正是这些资源,成为了黔西市发展的巨大潜力。
青山更绿,碧水更清,“一枝花”的旅游市场更热。黔西有国家级风景旅游名胜——百里杜鹃森林公园花区,面积之大,品种之多,花开时节,繁花簇锦,争奇斗艳,漫山遍野,蔚为壮观,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除百里杜鹃外,还有东风湖、六广河峡谷、柯家海子淡水湖泊群、九龙山像祠、沙井观音洞、水西公园、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风景区等自然山水、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构成了家乡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的发展带动新产业的形成,带动了黔西的经济发展。让靠山吃山的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开发农业观光游、田园休闲游、农事参与游、生态养身游、农庄度假游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满足游客需要,既改变了乡村落后的面貌,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乡村旅游正成为脱贫攻坚的助推器。同时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让很多城市游客体验了农村的慢生活,也有很多游客带着小朋友来体验耕种的辛苦,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才更能体会到“粒粒皆辛苦”,也会体会到收获的快乐,因为现在大多在超市买收拾好的东西,根本见不到这些东西是在哪里生长出来的,可以使小朋友潜移默化地传承农耕文化。“风物长宜放眼量”,九狮莲城旅游业更未来可期。
黔西市历史文化悠久,据沙井乡“观音洞”出土文物考证,黔西市是祖国人类发祥地之一,属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黔西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红色文化,永放光芒。一九三六年,红军长征进入黔西,播下了红色种子,其中有很多的杰出人物,蓝芸夫在中共任多重职务,一生都在为家乡做贡献。有步光书同志韵诗曰:乡思入梦入苍穹,所恨秋霜入鬓匆;愧我缝衣牵线短,羡君吐气似长虹;分明眼底人千里,敏捷心神镜五中;七五之年知老去,遥看黔水一青松。还有很多很多仁人志士为祖国发展做出牺牲,舍小家护大家, 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辉煌。
在黔西最早的志士书中,载有《水西八景》诗文。八景故事分别是:印山浮玉,东山夕照,龙潭夜月,西桥断雪,源水三涨,渭滨鱼窦,一涧轰雷,石牛夜饮。每一个景点都流传着一则优美且寓意丰富的故事。它是景与文、景与史、景与人的交汇点,其中饱含着古代水西人民的兴衰与成败,强弱与得失,智慧与愚蠢,贤良与丑恶,幸福与困苦,鲜明地表示出一个地方特有景物中的文化含量,是构成黔西“水西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古人特别重视它,把历代文人赞美八景的诗词,收进志书的“艺术”类,使之世代流传。黔西文化在变与不变中发展,优秀的文化流传至今,不好的文化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之中,接收外来优秀文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
现在的黔西市经济高速发展,坐拥着“五高一铁”的交通优势,成为黔中经济圈旅游、物流、商贸经济流向西北方向的第一要塞。科学的发展观,让黔西即有了金山银山,也守住了绿水青山,也让人民过上了富裕美满的幸福生活。这背后的变化,是党的正确领导,是好的政策扶持,是祖国不断地发展。希望家乡越来越好,祖国繁荣昌盛,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苏兴平)